张碧晨演唱会延期背后: 版权争议、市场遇冷与OST歌手的困境
谁能想到,张碧晨的“爱的史诗”演唱会,会在开唱前半个月突然按下暂停键?
8月13日,主办方一纸公告宣布厦门站延期,理由只有四个字——“不可抗力”。但明眼人都知道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从广州站开票遇冷,到直播间被恶意刷屏,再到《年轮》版权争议发酵,这一连串事件背后,暴露的不仅是张碧晨个人的商业危机,更是整个OST歌手生态的尴尬处境。
演唱会延期,表面是“不可抗力”,实则早有预兆。就在公告发布前两周,广州站预售已经透露出不对劲。
7月28日开票当天,480元和680元的低价票秒空,看似火爆,但内场1380元的高价区却大片“灰着”——这和去年“尾号920”巡演一票难求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。
更蹊跷的是,官方抖音直播卖票时,弹幕突然被“汪苏泷”“版权”等关键词刷屏,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禁言,但门票销量还是惨淡到只有5%的转化率。
业内人士私下吐槽:“这哪是卖票,简直是公关灾难现场。”
《年轮》版权争议,成了压垮演唱会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事情要从7月初说起,某网红直播时一句“《年轮》原唱只有张碧晨”,直接点燃了汪苏泷粉丝的怒火。
尽管这首歌是汪苏泷创作并首唱,但张碧晨在《花千骨》OST中的版本更广为人知。
双方工作室很快下场“掰头”:汪苏泷方收回演唱授权,张碧晨方则咬定“唯一原唱”身份不松口。
网易云音乐一度悄悄撤下张碧晨版的“原唱”标签,又火速改口称“系统bug”,但网友截图早已传遍全网。
失去《年轮》这样的核心曲目,演唱会的歌单立刻显得单薄,甚至有粉丝退款时直言:“没有《年轮》还看什么?”
OST歌手的商业困境,这次彻底藏不住了。张碧晨的尴尬并非个例。
这些年,影视剧OST捧红了一大批“歌红人不红”的歌手,他们靠着爆款剧集刷脸,但离开IP加持后,市场号召力往往大打折扣。
比如《三生三世》带火的张碧晨、《凉凉》捧红的杨宗纬,演唱会票房全靠剧粉撑场。
但问题在于——OST版权往往归属复杂,歌手能分到的利润有限,一旦像《年轮》这样陷入纠纷,连基本演出权益都难保障。
更讽刺的是,粉丝一边喊着“OST天花板”,一边对1380元的票价望而却步:“听录音室版不香吗?何必花半个月工资追现场?”
演唱会市场的泡沫,也开始反噬非顶流歌手。今年暑期档,张学友、周杰伦的场子依然秒罄,但中腰部歌手的日子越来越难。
某票务平台员工透露:“现在观众精得很,不是情怀拉满的经典IP,或者票价打骨折,根本卖不动。”
张碧晨的案例尤其典型:广州站高价票滞销后,黄牛甚至降价40%甩卖,依然无人问津。
行业分析师指出:“OST歌手缺乏死忠粉,路人盘又容易被舆论影响,一旦遇上负面,票房崩盘比想象中更快。”
回过头看,厦门站的延期或许不是坏事。至少给了团队喘息的机会——如果能重新谈妥《年轮》版权,或者调整票价策略,未尝不能翻盘。
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:当OST红利消退,当观众不再为“影视金曲”的情怀买单,这类歌手该如何找到新的立足点?
毕竟,市场从来残酷,它不会给任何人“不可抗力”的豁免权。
上一篇:今日开播! 三部新剧同天定档, 古偶or民国or甜宠, 隔空对打一较高下, 你想追哪部?
下一篇:没有了